• 访客
  • 人才培养
  • 内网
  • 邮箱
  • 图书馆
  • English
当前位置: 首页>>校园生活>>正文

【专题宣传】2022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——营造良好环境 共助心理健康
2022-10-09 14:14   心理健康中心

10月10日 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是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于1992年发起,旨在提高政府部门、社会各界、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,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。

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为“营造良好环境,共助心理健康”,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,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,增强心理健康意识,关注心理精神需求,在家庭生活、学校、工作单位、社区等环境中,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,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,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。

(一)什么是精神病?

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、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。精神疾病主要分为轻型精神疾病与重型精神疾病。常见的轻型精神疾病有焦虑症、抑郁症等。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等。

 

(二)为什么会得精神病?

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,因而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。尽管如此,大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,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。其中,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。以精神分裂症为例,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,而且血缘关系越近,患病率越高。当然,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,并不是肯定遗传。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、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。另外,很多人认为,“得精神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”,这种印象是受小说、电影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加强,却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。研究显示,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。所以,多数专家认为,精神刺激与精神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,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。

再者,精神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。有研究表明,50~60%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孤僻、内向、敏感多疑、好幻想,胆小怕羞、思维缺乏逻辑性等性格特征,因此有人把这些性格特征称作“分裂型人格”,这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内在因素。具有上述“分裂型人格”的人不仅容易患病,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,痊愈之后复发的危险性也比较大。由此可以看出,培养青少年活泼、开朗、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。

  1. 维护精神健康我们要怎么做?

    1.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

    “读书可以使人明智"。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,就可以避免盲目对号入座,还可审视自己,改变自己。学习的方式,可以是自修阅读有关的心理学书籍,也可以是参加有关课程的学习或听这方面的讲座,这样就可以从理论上提高自己,将重视心理健康变成自觉的行动。

    2.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

    良好的生活习惯既是强身健体的前提,也是日常心理保健的需要。那么该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?

    首先,生活要有规律,按时作息。其次,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,要重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,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。俗话说:“生命在于运动”。运动可以排忧并增进心理健康。要牢记古希腊山崖上刻着的三句话:如果你想健壮,跑步吧;如果你想健美,跑步吧:如果你想聪明,跑步吧

    3认识自己、悦纳自己

    俗话说“知人虽难,知己更难”。自我认识的肤浅,是形成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认识自我、评价自我,才能做到适应环境,并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。因此要学会从多方面、多途径了解自己。不对自己过分苛求,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,不盲目与他人攀比。同时应正视自己的性格,承认自己性格中的弱点,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性格。

    4.结交知己,与人为善

    与人相处时,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喜悦、信任应多于反面态度如嫉妒、怀疑、憎恶等。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,凡事多从多个角度想。人际关系是复杂的,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,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,我们也不妨浅交,不必嫉恶如仇,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即可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,凡事论曲直,路窄林深。总之,与人相处,要有自己的原则、立场。我们应该有“走自己的路,让他人去说吧”的精神,也应该注重朋友的忠告。

    5.合理调节情绪

   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令人不悦的事情,如何合理地调节它,是我们维护精神健康的关键。

    (1)转移注意力

   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,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,从而激发积极、愉快的情绪反应。通过打球、下棋、听音乐、看电影、读报纸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,使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。

    (2)合理发泄情绪

    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,用适当的方式,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,发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。

    ①哭--适当的哭一场

    从科学的观点看,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,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,调节机体的平衡。哭是解除紧张、烦恼、痛苦的好方法。许多人哭一场过后,痛苦、悲伤的心情就会减少许多。

    ②喊--痛快地喊一回

   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,不防痛怜惜地喊一回。通过急促、强烈的、无拘无束的喊叫,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,也是一种方法。

    ③诉--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

    向朋友诉说是一种良好的宣泄方法。把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中,会增加心理负担。找人倾诉烦恼、诉说衷肠,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感到舒畅,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安慰、开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请记住培根的名言: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,将得到两个快乐;把忧愁向一个朋友述说,则只剩下半个忧愁"。

    ④动--进行适当的运动

   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,往往不爱动,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,情绪就越低落,容易形成恶性循环。因此可以通过跑步、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。

   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不良情绪或其他心理异常超出2周,并且无法自行缓解,一定要引起重视,可以拨打心理健康的中心的预约电话:84811098预约心理咨询,或选择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,推荐医院: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、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或公立三甲医院精神(心理)科。

    十月十日世界精神卫生日,一个你可能不太熟悉的节日,在这一天我们都关心一下我们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或同学。有时候简单的几句话,不带批判的支持就能够起到帮助。问问他们,“你还好吗?”。问问他们最近怎么样,让他们知道你在倾听,让他们知道精神状态不佳也没关系,关爱家人,关爱健康。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