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访客
  • 人才培养
  • 内网
  • 邮箱
  • 图书馆
  • English
当前位置: 首页>>校园生活>>正文

心科普 | 疫情解封后,心理要如何“解封”呢?
2023-02-26 10:56   心理健康中心

同学们,好久不见呀!愉快的假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流逝,新学期也拉开了帷幕。和以往的开学不一样的是,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地抗击疫情三年后,我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,迎来了疫情解封。相信大家也非常向往即将到来的自由的大学生活,但是在迎来阶段性胜利的同时,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三年疫情对我们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。疫情期间,生活规律被打乱,导致解封之后人的心理状态也还在“沉寂”的惯性中,难免会有低沉不振、怀疑过度或无所适从等负面情绪。因此,在科学防护疾病的同时,还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式,让自己的心理也“解封”。

长时间的疫情隔离结束后,人们所面对的压力与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
1.恐惧和焦虑情绪

首先疫情隔离直接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学习,这些现实压力和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情绪。其次,疫情期间,我们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疫情下各种生活信息,而某些非官方的信息往往会引发恐惧情绪。

我国曾开展过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影响的线上调查,有5万余名居民参与了该调查。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的精神心理问题突出,超过1/3的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。虽然目前疫情形势趋于缓和,防疫政策有所调整,但是长达三年的疫情对情绪的影响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全消除的。

2.人际交往模式发生改变

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处于封校或者居家隔离状态,难免产生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受;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遵守防护措施,保持距离,避免接触,难免产生疏离之感。长期以来可能会萌生拒绝社交的心理。

3.感染高峰期后的“肆无忌惮”

目前为止,大部分同学可能都已经历过一次病毒感染,但是并不是说就不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,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下,病毒依旧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,但可能有少部分同学在阳康后开始轻视病毒,觉得“不过如此”,甚至开始不做任何防护地进出一些公共场合,这其实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不负责的行为。

疫情后心理如何“解封”

放开后,我们除了要遵循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外,还需要注意建设哪些心理防御的壁垒呢?以下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,供大家参考:

1.及时了解有关疫情的准确信息,并遵循安全措施预防感染。不要觉得自己已经“阳过”了就开始轻视病毒,该做的防护还是要做好。但注意必要时远离媒体报道,让自己“休息”一下。过载的信息,特别是负面信息以及不明真假的信息,很容易成为焦虑的导火索。

2.维持每日饮食均衡、充足睡眠与运动。规范作息,强身健体,增强免疫力的同时,顺便减个肥吧。

3.每天花5分钟时间与亲人、朋友或者信任的人倾诉你的感受。倾诉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压力,同样,聆听和同理心也是我们帮助别人的重要渠道。增加与他人的交流频率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维护。

4.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事,有着务实的想法,将控制圈可视化一定会有所帮助,让自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而不是无用的焦虑。例如:

5.做一些放松的活动,并衡量哪一种适合自己,可以尝试

(1)缓慢呼吸

用鼻子吸气,然后默数到三,放松肩膀,让所有气流进入你的肺部,慢慢从嘴巴吐气,默数到六,你准备好了吗?我们一起做三次。

(2)伸展、跳舞或是瑜伽

(3)渐进式肌肉放松法

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-健康视频-搜狐视频(sohu.com)

总之,随着防控措施的改变,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有一个过程,我们需要在生活上,心理上、行动上做出调整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,逐步将自己调整到正常生活状态。愿今后的岁月,一切安好。要永远记住,抑郁的反义词,不是高兴,而是活力。

温馨提示

如果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太久,并且自己无法摆脱,也不要过于焦虑,可以拨打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预约电话:028-84811098预约咨询,心理健康中心会始终守护你的心理健康。

关闭窗口